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PDI研究 > 生态城市研究

生态城市研究

景观生态设计

添加时间:2012/3/12 14:56:31 作者:澳大利亚PDI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浏览量:4085

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时代(小农经济)、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
农业时代——小农经济下养活着一个贵族阶层,他们不再靠天吃饭,从本来是充满恐怖的自然景观中欣赏到了自然的美和农耕景观的美,并因此激发其再现和创造这种美的欲望,人的意志驾驭在自然之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自然景观进行再创造。由于地球上景观的空间分异和农业活动对自然适应结果,出现了异再现景观美为宗旨的园林风格的空间分异和不同的审美标准,包括西方园林的形式美和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但不论差异如何,都是以唯美为特征的。几乎同时代出现的圆明园和凡尔赛宫便是这一典型。
工业时代——工业革命源于英国而盛于美国。大工业生产使社会因此发生了一个巨变,即工人阶级出现,“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和侍从们,对自然与农耕景观之美的感知已不再为少数贵族所独有。而更重要的是,集居在城市中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用Olmsted的话来说:文明人在不断发展医药战胜种种疾病,同时,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却日益受到某种更为严重的病魔的损害,对此,医药无能为力,只有通过阳光和温和的锻炼来平衡血液循环和放松大脑,使人再生和获得健康与欢乐。
工业时代在景观设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突破是职业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1865年Olmsted在美国开创了职业景观设计事务所,在此之前(1858-1861)他与合伙人Vaux己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Olmsted坚持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传统的“造园”(Gardenjing)区别开来,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并努力发展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首创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从此,真正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具有独立人格,为生活同时是为事业而创作的职业设计师队伍。
   后工业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了高潮,城市犹如大地机体上的恶性肿瘤,扩展蔓延。特别是到了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的恐惧加之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了郊区化恶性发展,使大地景观被切割的支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同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收到了威胁。随之而来的国际化使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遭受灭顶之灾,也淹没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途径的多样性,这同样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因此,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多种文化基因的保存。维护自然过程和其它生命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
1865年,美国的George Perkins Marsh出版了《人与自然》著作,首次从伦理学上探讨自然保护问题。本世纪初到中叶,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创立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德国哲学家A.施韦策,他在《文化哲学》(1923)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文化关系,由对生命崇拜的炽热情感引发出生命观和生态伦理学,提出了一个涉及一切生物的道德原则——尊重生命,倡导一种“尊重生命的伦理学”。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英国环境学家A.莱奥波尔德。他也非常重视情感在维系伦理学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但却更偏重于以生态学为根基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在《大地伦理学》(1949)中,从哲学和生态学两个方面论证了生态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把良心、权利等概念扩大到自然界中去,倡导一种“完整形态的尊重存在的伦理学”。事实上,早在生态概念和生态学出现之前,科学家,特别是植物学家和土壤学家及一些规划师就力图将自然作为生命的有机系统考虑到规划中。如苏格兰植物学家Patric Geddes,他指出科学的景观调查方法和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并提出在此基础上的土地规划方法,来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在北美,生物学家Benton MacKay(1928)是最早用区域规划的理念进行规划的科学家之一。
19世纪后半叶,景观作为自然系统理念在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的早期作品中就已有体现。被称之为蓝宝石项链的波士顿绿地系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39年德国著名地植物学家Troll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景观生态学”名词。此后的研究为景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战之后,西方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了高潮,被誉为生态规划设计之父的McHarg在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以生态学的观点,即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在工业、交通等技术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违抗自然及掠夺性开发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提出如何适应自然的特征,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书中作者也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总结了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应用生态学和热力学等理论、宇航科学实验模拟的生存环境等例证,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进而提出“千层饼模式”(Layer-cake model)。这一模式使景观生态规划前进了一大步。但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师逐渐发现McHarg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其次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现代的景观规划理论引进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关系,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景观规划逐渐趋向于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如果说农耕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对抗过程,而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则是要人类对整体景观(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的各元素进行安排和协调的过程,这意味着人们不再将单一景观元素(如水利、工程、道路、农田、城市绿地或工厂等)作为设计的对象,而是同时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最终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
生态伦理学把承认自然界的价值作为出发点,主张把道德权利扩大到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要求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人和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都有其固有的利益,这些利益是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规律制约和控制的,服从系统整体生态平衡的利益和价值。生物的利益是生物圈生物进化漫长历史过程的产物。生物个体和群体的利益是与整体生态系统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生态关系决定着生物有机体的性质。从而人们要关怀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创造更好的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
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 一种“道”, 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的一种产品。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 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和社区的建设中。景观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景观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是每个设计师崇高职业道德的体现。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 Sassakii 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的变化, 同样, 他也可能陶醉在钟情于细枝末节般的艺术的自我表现之中。有了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 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选择前者。景观生态设计是经济的, 生态和经济本质上是统一的, 生态学就是自然的经济学。两者之所以会有当今的矛盾, 原因在于我们对经济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经济的以当代人和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偏差。
景观生态设计表现为在城市建设的扩张过程,考虑人的活动方式的同时,必须强调城市建设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以及景观的抗“干扰”能力。重视搞好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以及水土资源、大气系统、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并注意与自然地形、河湖水系的协调性,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努力创造一个顶级状态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维护、保留较好的资源条件,使人类社会得到公平的发展。
与以往各时期景观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有以下几条基本原理:
1) 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
2) 整体设计原理: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
3) 设计适应性原则: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是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4) 多学科综合原理:各景观元素分别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的景观生态设计,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
    景观生态设计基于对景观的综合理解,鼓励采用灵活及与景观相呼应的设计方法。生态景观设计以3个基本目标为指导:维持整体景观的统一性;提高景观的可持续性;突出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特点。对景观生态的本质进行分析和阐述,即景观生态学,使人们对当前的各种景观有了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同时这种设计所倡导的依靠直觉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未来的景观发展开辟了多种途径。
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包括生态学上著名的“4R”原则即降低(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可更新(Renewable)。首先,与生态学中抽象的生态概念不同,景观生态学将“景观”视为一种不可分割、切实存在的内在特性。其次,景观生态学的整体观反映了一个基本的哲学方法:即景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视角使得它不仅吸纳了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文化科学等以人类行为为中心的其他领域。
    景观生态设计过程可分为如下步骤。
第一步: 探求设计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机遇。人类面临众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等问题和机遇。景观规划与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第二步: 确立规划设计目标。目标是对未来景观的清晰的描述, 目标一经确立, 意味着相关人员或机构已对第一步中确认的问题和机遇给予了确认。目标的确定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文化和政治系统(如政府机关、规划部门、建设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等), 但应尽可能使与目标有关的人参与到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来。
第三步: 景观分析, 确定区域尺度。这一步包含各种尺度等级, 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场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级的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 某一等级尺度的整体即为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
第四步: 景观分析, 地方尺度。对更为具体的规划与设计的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地方尺度的分析, 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和活动的认识, 包括对区域内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第五步: 目标场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这一步需要针对目标场地建立景观概念, 并围绕这些景观概念提出多种预景方案, 对其做进一步的景观分析。在通常情况下, 设计师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技巧和经验, 对调查和分析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逻辑思考和丰富的想象, 从而形成规划区的景观概念。
第六步: 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将最优秀的景观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 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景观规划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综合考虑。一个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与本景观规划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 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单位、某一房地产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 该规划方案事先未同关系紧密的有关人员协商和探讨, 结果常常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关人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 征求他们的意见, 并将好的意见融入到规划方案之中。这样做可能会使前期规划耗时更长, 但却能使规划方案成功率比较高, 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七步: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在已定的景观概念方案下, 运用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人类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 进行景观设计。
当然目前我们所追求的景观生态设计,仍然是基于给人们创造更好生活空间的基础上的,尽量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与纯粹的生态伦理学还是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但人类向前发展的现状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放弃人类的利益,而去全然的考虑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发展,景观生态设计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所要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景观。

 

 

 

 


                                               

参考书目: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俞孔坚                  科学出版社

《设计结合自然》              麦克哈格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张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第17期

《景观生态设计40年》   迈克 布罗威,祖 维伦,邓位         《世界建筑》  2006/07

《试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孙慧兰、楚新正、肖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09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    叶德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20

《城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二)》    郭磊          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

《社会哲学的出发点与生态伦理学》     汤文曙       《哲学动态》   1999/06